循证设计的定义最早于循证医疗,而循证医疗也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被大量投入到医学工程中的应用。早期的循证设计概念,是通过把循证医疗原理和基于功能的建筑设计理论结合起来的。现代循证医疗的定义是有目的、合理地利用现有权威性的统计依据,来应对每个病人的处理。

通过引进先进国家医院循证设计研究成果,以及这些年来国内大型项目的不断积累总结,国内在医院循证设计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基于现有国内外研究数据成果以及循证设计模式,将循证设计元素归纳为环境元素、空间元素、医疗功能和使用者行为,四者相互覆盖,相互关联。
Episode Ⅰ
循证设计应用方法
循证设计源自于循证医学,他们的应用方法都是基于“循证”,即有目的地运用现有最好的科学依据来指导设计工作的开展,其核心是应用当下最全面的数据资料,对人活动的空间做出相应的决策。它是一个反复论证的过程。

循证设计聚焦到具体空间中的应用方法,依旧遵循基于研究数据来反复论证的原则。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定性研究适用于只有少量资料可供参考且调研人群的样品数较小的课题,一般不预设前提与假设,通过分析研究问题出现的频率及程度来深入了解某种行为及其成因,通常采用采访、科室交流、观察的研究方法。定量研究适用于有一定可靠资料积累,需要验证及人群样品数较大的课题。需要预设前提与假设,注重客观数据的收集,常采用问卷调查、档案查阅、电子仪器追踪、场景模拟比较等方法。
Episode Ⅱ
案例说明
该项目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就医人群的增加,医院需要对老院区进行空间改造翻新及科室调整,以满足当下及未来的就医要求。在本次调研中,主要针对就医人群进行了研究,总结出目前门诊楼出现的最核心的就医问题,并给出有效建议。
(一)门诊流线
1、现状分析

现在院区有三个主入口,分别是位于东侧的门诊入口,西侧的急诊入口和住院入口。门诊部分就医路线清晰,空间延伸性很强,在视觉上有很强的向前指引效果。但因为老建筑层高较低,导致纵向视线压缩,在人流量大的情况下,空间的通透性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了。通过对样本人群的观察发现人们会在医疗街反复走动,无法快速找到目的地。另一方面,咨询导诊台位于医疗街最前端,门诊入口的右侧,但因为通高大厅中间部分有柱子围合,咨询台退到了内侧,对进入门诊的人群造成了视线遮挡,使得人群直接涌向医疗街,增加了医疗街的人流压力,同时,使得未找到就诊目的地的患者不得不返回到大厅再次询问。
2、改造建议
根据调查初步成果获得的信息,我们给出了以下建议:
(1)整合功能点位,并在功能区做色彩强调,因为是改造项目,所以需要在尽可能小的调整情况下满足项目需求。
(2)入口大厅的咨询台位置调整为面对医疗街,便于进入医院的患者第一时间能看到。同时,结合顶面和背后的自然采光突出咨询台所在的位置,满足照明要求的同时,引导人群去到更明亮的区域。

(二)采光照明
1、现状分析
最初院区内部的采光主要依靠中庭的天井,靠近天井一侧均采用落地玻璃,引入室外绿植和自然采光。由于在早期建设时没有考虑到各种自助机器的使用,只能将机器堆到医疗街靠近天井一侧的位置,遮挡了一部分自然采光,影响了室内的整体光环境,让人感觉内部偏暗,无论从使用还是心理上对使用者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2、改造建议
将调整对象放在自助机及各种设备的点位上,将其整合到统一内部区域,避免对自然采光造成遮挡。针对内部照明,采用多组灯光的方式,满足在不同情况下的使用,白天,氛围光配合自然采光提供照明,弥补离天井较远的区域采光不足的问题。

(三)导视指引
1、现状分析
门诊楼大厅预留了很大的圆形空间,由于入口楼层总索引的缺失,人们在该空间的停留时间反而很短,都涌向了有明显指引挂牌的医疗街,造成大厅利用率较低,同时,增加了医疗街的人流压力。医院每日门急诊量很大,当人们经过人流非常大的医疗街时,视线范围一般保持在正前方偏上的位置,较少人会留意到脚下的标识地贴,当就医人员环绕观察四周没有获取有效指引后,通常只能返回到咨询台再次询问。而头顶的指引吊牌所包含的信息过多又导致人群停留时间过长,阻碍了人流的通过。
除了一层,其他楼层的门诊科室等候都是开敞的,与医疗街没有明确界面隔开,在没有边界指引的情况下,医疗街区域对科室的指引就很重要了。院区采用的是顶面环形导视,通过观察采访,因为标识造型上的字体选色及曲面方向指引不当,具有误导性,就诊人群很难通过该导视找到要去的科室,并又返回到咨询台进行询问。

2、改造建议
将医院室内标识系统根据使用者使用次序分成四级:一级导向标志为总索引类标识,包括总平、楼层等标识;二级导向标为引导标识;三级导向标志为区域标识,包括门牌、窗口等标识;四级则是提示警示类标识。在色彩方面,根据人机工程学的有关理论,背景颜色比较暗的标识更易于引导人的视线,从而缩短认识时间。标识系统设计中应当合理考虑颜色使用,所设计的色彩环境也应当有利于外院病人和来访者的心情及较高的辨识度。

广义的循证设计强调的是一个"研究指导设计"方式,这一方式要求改革以经验主义为主的设计模式,在设计过程中提倡各方共同参加,建立了基于我国国情的建筑设计策略的理论研究成果以及结合了国家政策规定与建设市场的实际操作能力,最后把成果实现在了中国的医疗建筑上,从而达到了学术、政策、实践三者的有效融合。
参考文献:
[1]吕志鹏,朱雪梅,循证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2,10:25-29.
[2]班淇超,陈冰,Stephen Sharples,Michael Phiri.循证设计策略在医疗建筑环境领域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6,10:95-100.
[3]齐飞,陈易,陆申艳等.当代循证设计方法研究[J].住宅科技,2019,08:7-12.
[4]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R].国务院,2016.
[5]黄锡璆,循证设计重在实践检验[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2,10:51.
[6]苏元颖,循证设计的要点及局限性[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2,10:51-52.
[7]周颖,借鉴循证设计重科学讲理性的特色[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2,10:51.
[8]王丹京,循证设计在医疗设施中的应用原则[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2,10:19.
[9]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编审|品牌管理部、医而饰界
素材|第24届全国医院建设大会优秀学术论文集-朴振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