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4 13:31:15发布者:中其类型:中其建筑设计 中其设计
从医疗发展的整体趋势来看,各类医院规模、功能、规划,伴随着医疗技术及设备的进步、医疗模式的变更、疾病谱的变化,也是逐步演化的。
从每个个体来看,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的医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及自身的强势学科,应根据医疗需求、强势学科及当地各类环境的不同有所调整,犹如生物学里的生命体不断适应环境变化而进化,促使规划设计不断靠近并满足使用者及运营者的需求。
所以可以从进化生长的角度来分析医院改建扩建的新陈代谢过程。
1、规划定位
(1)提取规划主线,延续优势、弥补不足山东省立医院东院区整体规划布局效果图
原规划区域位于洼地,高差近 10 m,通过新建建筑的高度调整,项目向高处求发展,形成群体建筑的制高点,突出引领角色。
此举不仅弥补了之前天际线低落的局面,使建筑群沿奥体中路依势阵列、傍山而起,同时,与西侧高层建筑群形成均衡之势,展现出在时代浪潮中屹立不倒之势(图 2)。
山东省立医院东院区规划功能关系图
一期的建筑造型设计刚柔并济、虚实结合,实现了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寓意为“荷花满塘,医海绽放”。
为了使整个院区建筑风格更和谐,二期项目设计在延续一期设计寓意的同时,加入“荷韵新境,展望未来”的理念,融合新技术新材料,通过设计手法展现扬帆起航的建筑寓意,展现了院区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
随着医疗服务需求的快速增加,大部分科室均出现用房不足的情况,面积缺口达到约 130 000 ㎡,而东院区仅建设了一期工程,原规划只预留了 1 栋12 层的住院楼,面积约为 20 000 ㎡,远达不到现状的需求。
根据发展需求,当初的预留规划须要去除、更新,才能更好适应现状及未来的发展需求。
针对资源和空间现状进行深入评估,提取医院各科室布局资料,进行分类比对,将已经落后及使用频次较低的功能进行剔除或合并,对不合理的功能布局及工艺流程提出改造建议。
总结出符合未来医疗需求的优势学科,为二期重点打造提供数据支撑(图 3)。
规划功能
依据上阶段对院区现有科室的摸排情况,充分考虑其不足及未来发展需求。
通过表格及平面区域示意等方式进行宏观的全局调配,对缺少的科室进行补充设计,增加了肿瘤、透析、核医学等科室,提高了急症创伤接诊能力,扩展了 ICU、手术室等业务用房。
在微观角度上,对现有科室进行改造,优化布局及功能流程。最终形成功能与规划布局的和谐、宏观与微观的统一,调整之后的功能符合未来的发展需求,迸发了新的生机。
项目位于经十路与奥体中路交叉口,位置十分重要,从城市天际线角度来看,奥体中路西侧建筑高度较高,而东侧与之相差过大,所以建筑高度的设计也是回应城市肌理的一种方式。
高耸的住院楼,丰富了城市天际线,增强了整个院区的建筑形象,也体现了原有规划的不断生长进步(图 4)。
西侧沿街人视图
利用日照分析软件对多种形体进行计算分析,方案最终选择了“Z”字形布局。
相较于“一”字形的建筑布局,这种建筑形态避免了给城市和道路带来强烈的压迫感,同时与北侧的病房楼形成了良好的互动,保留了院区规划体量的序列感,并营造了良好的空间层次,满足整体院区与城市规划的双重要求(图5)。
采光分析图
自然进化论中提到自然进化的基础上会出现突变的可能,这种变化体现在规划上就是特殊情况下的新建或改扩建。
面对近三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省立医院顺应疫情所衍生的医疗需求,率先启动新建感染性疾病综合楼的建设。
通过对整个院区的规划分析,在不影响其他功能的情况下,合理设置了该楼的位置,保证了独立运行及独立流线。
除发热门诊、感染性疾病检查及救治等基本功能模块外,内部还设置有专供疑似传染病患者使用的手术室、产房、检验室、 PCR 核酸检测室等。
在五层按照单人单间设置了医护专用休息室,同时满足独立隔离居住需求。整栋楼的功能布局既便于平时使用,也满足疫情时期的感控需求。
良好的规划设计应符合并顺应自身所依附的自然环境。
综合病房楼用地范围与城市主要道路存在近 10 m 的高差,导致入口与流线组织较为复杂。
方案设计中充分利用场地高差,化劣势为优势,组建“双首层三主线”。
一层设置创伤急救中心及住院北入口,主要考虑急诊急救流线;二层设连廊与原门诊医技建筑连接,主要考虑门诊与医技内部检查流线;三层南侧设置住院南入口与商业入口,结合过街天桥,便于行人由经十路进入,主要考虑住院探视流线(图6)。
内部流线分析图
(文章来源: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进化生长?这个角度看医院改扩建的“新陈代谢”》)